睡前聊一会儿,梦中有世界。听众朋友们,晚上好。
长久以来,对文科价值的拷问从未间断。从“文科无用论”的标签,到ChatGPT、DeepSeek等生成式AI崛起后的新一轮质疑,文科似乎总处在被审视的境地。如今,有高校试图借助AI破解文科困局。AI能拯救文科吗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。
今年招生季,多所高校的“文科+AI”专业受到关注。北京师范大学推出“汉语言文学+人工智能”双学士学位项目,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布局“AI+中国传统文化”“AI+创意文娱”方向,暨南大学新增“会计学•数智会计”创新班……与之相对应的,是这些专业的投档线水涨船高,学生们用脚投票,文科似乎迎来新天地。
从实际效果来看,AI确实为文科注入了新动能。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用AI分析古籍,3秒钟扫描的文献量堪比学者埋头钻研三年;敦煌研究院借助AI图像识别技术,分析壁画工艺与材料,揭示不同朝代的艺术风格演变。从冷门语言的破译,到历史规律的挖掘,再到文化数据的可视化……这些曾耗费毕生精力的工作,如今在AI的助力下效率倍增。文科生也因此打开职业新通道,出现了AI伦理顾问、智能内容策划、数字人文工程师等新兴职业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科就业难的现实困境。
正因如此,有一种声音认为,文科生比理科生更能利用好AI。其实,作为一个工具,AI对文科或理科都是一样的,理科生能用它叩开复杂方程的门,文科生也能用它打开文本、历史的锁。工具本身没有学科歧视,关键在于谁来用它、怎么用它。
从功效层面讲,AI的高效无疑让文科更显“有用”。然而,如果将效率的提升等同于对文科的“拯救”,便混淆了手段与目的。正如有学者所言,文科真正的危机是“核心价值的边缘化”。如果高校只是给专业名称加上“AI”或者“数智”的前缀,简单增设几门AI课程,反而陷入了“重技轻文”的误区。最终的结果,是人文学科追问意义、探讨价值、体验情感、反思伦理的核心特质,不断为“更快、更多、更直给”让路。
AI的“软肋”,恰是文科最坚硬的“铠甲”。AI能写出工整的格律,却造不出第二个杜甫,因为“国破山河在”的沉痛,是乱世漂泊下的血泪凝结;AI能生成《瓦尔登湖》式的优美段落,但永远无法复现梭罗在小木屋中对工具理性的反思;AI或许能熟练转述柏拉图对话,却模拟不了苏格拉底在雅典广场上,用诘问点燃思想火花的那种生命力……
那些语法瑕疵却情真意切的书信,那些超越逻辑的生命顿悟,那些对苦难的共情与超越,是技术无法触及的“人的境遇”,而这正是人文精神生根的土壤。
文科不需要“被拯救”,它需要的是觉醒与重塑。与其担心被AI取代,不如主动拥抱,用省下的时间,回答人的命题:当算法试图定义一切价值时,文科生应是那个追问“为什么”的人——关于正义、关于美,关于存在、关于未来。而这,才是文科永恒的“大用”。
这正是:
神笔易得良马难求,
人文薪火自在长流。
(文|林清语)
金多多配资-金多多配资官网-手机股票配资平台-正规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